探索高校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0-06-11 09:21:01    点击:1336

 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三批“江苏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名单,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老师王浩荣列其中。王浩现为江苏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王浩将工科技术背景结合到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中,探索出 “挖掘—保护—运用”全链条的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新模式。身为江苏大学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浩组织了若干支知识产权服务小分队,按照学校学科特点,安排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对接各学院科技发明“大户”,为师生提供针对性的专利挖掘与辅导服务,并对优势学科进行重点知识产权服务、组织培育高价值专利群和全球专利布局。他组织培育的专利,先后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江苏省专利金奖1项等。王浩还对国家重点学科进行全球专利分析,并针对性进行专利挖掘,使得江苏大学流体中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提高了310%。

    江苏大学李耀明教授团队这样的科技发明“大户”,正是王浩的知识产权工作服务对象。李耀明团队的发明专利“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在王浩团队提供的知识产权引导帮助下,依托这一专利技术,我国民族品牌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外资品牌的高端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80%缩减至20%。为了调动发明人转化积极性,释放高校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潜力,王浩充分调研进行制度设计比较,对比国内其他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政策,负责起草《江苏大学专利分割确权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专利分割确权试点工作。

     王浩认为,要给发明人一定比例的收益权,“激励发明人充分发挥发明披露、技术交底的作用,由技术转移机构负责二次开发、保护、转化等相关工作。” 纳豆激酶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泰州高港一家企业主动找到江苏大学医学院龚爱华教授,合作做一款纳豆激酶功能食品。王浩了解情况后,立即带领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服务团队,帮助龚爱华团队谋划好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让事宜。龚爱华的两个专利也成为江苏大学最早一批进行专利分割确权的专利,使科研团队的创新热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励。

    在承担知识产权国家培训(江苏)基地的“专利价值分析培训”“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实施培训”“江苏省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等项目课程的教学工作之外,王浩还一直兼任江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导师,并主动承担了“中小学知识产权师资培训”核心课程的讲授,推动知识产权教育走进中小学。

    王浩认为,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更应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的全方位教育。   

 

咨询电话

400 600 2192
微信公众号:51版权-有爱的知识产权服务